俗话说:“冬吃萝卜夏吃姜,不用医生开药方。”不过姜家族里有好几种不同的兄弟姐妹,生姜、干姜、沙姜、高良姜,它们都有哪些区别呢?
生姜
生姜味辛、性温,归肺经、脾经、胃经,具有解表散寒、温中止呕、温肺止咳、解毒等功效,用于外感风寒、头痛、痰饮、咳嗽、胃寒呕吐等。医圣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112首方剂中,37首都用到了生姜。著名的食疗方——当归生姜羊肉汤,为无肉不欢的朋友送去冬日的美味药膳,也有了娇耳(饺子)的传说。红糖姜茶为胃寒、外感风寒的朋友,驱除寒邪。
干姜
干姜是温里散寒的大辛大热之品,具有回阳通脉、温脾胃、散肺寒的作用,可用于阳气虚衰欲脱所致的四肢厥逆、手足不温;脾胃阳虚、阴寒内生所致的脘腹冷痛、呕吐泄泻;寒凝气滞、血瘀不通的胸痹、心痛;寒饮喘咳、寒湿痹痛等。
炮姜
《金匮要略》最早记载了炮姜,炮姜又称为黑姜,是由干姜作为原料,炮黑加工而成。炮姜的性味、功效与干姜相同,而其辛燥之性减弱,温里的作用变得缓和而持久,并且可温经止血止痛,女孩子的妇科调理少不了炮姜。
姜炭
姜炭和炮姜的区别是炮制过程中的火候,炮姜用文火炒,而姜炭用武火炒,火候不同,作用疗效也是显著不同。中医学认为,药材炒炭就能加强止血效果,姜炭具有温经止血的功能,多用于虚寒性出血。
沙姜
沙姜具有特有的香味,往往给菜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,沙姜是百搭的香料和调味品。
沙姜的入药记载见于明代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:“暖中,辟瘴疠恶气。治心腹冷气痛,寒湿霍乱,风虫牙痛,入合诸香用。”沙姜外用更有奇功。自古以来,南方多为瘴气弥漫之地,所以土壤里长出了沙姜,来杀灭这些乌烟瘴气。据说,清光绪年间,瘟疫横行,民众食沙姜以防疫病。由于沙姜有芳香辟秽作用,大家常把沙姜作为预防瘴疠、恶气及疫病的药材,香囊和蚊香的配料中有沙姜。沙姜从古到今都在用内服和外用的各种方式,帮助大家消灭细菌病毒。
高良姜
陶弘景在《本草经集注》中记载:“出高良郡。人腹痛不止,但嚼食亦效。形气与杜若相似,而叶如山姜。”
高良姜姜形和生姜相似,原出于高凉郡,所以有了高良姜的名称。高良姜辛热温散,入脾、胃经;功似干姜,善温中散寒而止痛、止呕、止泻,为治中寒腹痛吐泻的要药。高良姜和干姜一样,都为根茎入药,温脾胃的作用也和干姜类似,但干姜经炮制,则能祛内寒,高良姜辛散之极,故能以辟外寒之气也。
一般认为,高良姜的温热高于干姜,所以散寒、止痛的能力在干姜之上。《本草求真》中记载:“良姜,同姜、附则能入胃散寒;同香附则能除寒祛郁。”
高良姜的种子红豆蔻,也在药食同源之列,红豆蔻出自《药性论》。红豆蔻具有祛湿、散寒、醒脾、消食的功效,善醒酒醉,解酒毒。
姜黄
姜黄原产于东南亚,有时被称为“印度藏红花”,咖喱粉里的黄色原料就是姜黄。明亮的姜黄可以让食物增加温暖的黄色,轻微的综合香气也会让食物具有独特的复合风味。
印度人最喜欢姜黄,各种菜品里都有姜黄,咖喱粉中的姜黄(姜黄素)帮助杀菌、抗病毒,还可以促进唾液和胃液的分泌。姜黄隐含着自然的疗愈力,放到古代中国,那就是属于上品食材。科学研究表明,姜黄和黑胡椒一起吃,姜黄素的吸收率可以提高20倍。如果加上Omega-3(多元不饱和脂肪酸)系列好油,吸收率会大幅增加。